近年來,數字技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效高速發展的重要抓手。以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逐漸融入節能環保領域。
當前國內人口、資源、生產企業、居住要素不斷向一、二線城市集聚。城市在減少能耗、生態修復、污染治理等方面任務更加艱巨復雜。新興業態的涌現給資源環境利用帶來多變的、不可預測的因素,也在環境治理領域對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的背景下,將數字技術運用到生態環境領域,用數字化的手段來處理、分析和管理城市,進行環境治理,可以對城市資源環境實現更加智能的統籌和治理。
數字技術有助于精準識別和及時追蹤新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傳統的治理方式往往依靠人工觀察監測來識別問題,存在時間滯后和挖掘不深等弊端,對突發問題很難做到及時應急響應。通過大數據、衛星遙感、物聯網等技術,可以對城市人口密集區、高能耗承載區、生態敏感區、環境重點污染地區等重點區域進行更為精準的識別和定位。通過對地方生態信息基礎數據的廣泛收集和大批量處理,各個時間周期內的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情況能夠一目了然。這有助于監管部門在摸清治理歷史與現狀的基礎上預測未來趨勢。比如,可以運用地理信息技術構建大氣治理專題地圖,將各類大氣環境感知設備以圖層疊加的形式進行展示,以達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置的目的。這種模式在水污染、危廢管理等污染源管理方面同樣適用。
數字技術將促進現代化生態治理的組織形式由垂直型向扁平化轉變。由于數字化治理要求數據的收集和傳輸具有時效性,治理機構的建立將趨于平行化和分散化。減少管理層級、簡化職能部門和機構,使第一決策層和最終操作層之間的中間管理層級減少,從而提高信息整合、解決問題的效率,建立起富有彈性的大數據管理模式。
數字技術有助于環境治理環節的規范化。實現數字化生態治理的過程本質上是推進我國城市數字化生態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過程。相較于傳統治理體系,生態治理現代化發展側重于結構性變遷,是一項整體性和系統性工程。只有在體系結構上形成一套良好的基本框架,才能使政府的生態治理職能適應時代變化,推動我國生態綜合治理程序的制度化、規范化,以及現代化生態治理體系的完善,從而全方位大幅提升政府利用數字技術進行生態治理的能力。數據管理有利于優化審批管理程序,全面推動生態環境行政許可標準化,規范生態環境行政許可行為,全面梳理生態環境審批事項,創新服務方式,并進一步規范生態環境領域中介服務,讓治理程序發揮出推動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功能,從而推動數據信息交流與共享。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