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4月16日,中國石油對外發布消息,用現有天然氣管道長距離輸送氫氣的技術獲得了突破。這為我國今后實現大規模、低成本的遠距離氫能運輸提供技術支撐。
具體來看,這條天然氣管道中的氫氣比例已逐步達到24%,也就是說每輸送100立方米摻氫天然氣,其中就包括了24立方米的氫氣。經過了100天的測試運行,這條397公里長的天然氣管線,整體運行安全穩定。
截止到2022年底,我國油氣管道的總里程達到18.5萬公里。以天然氣消費量計算,當摻氫比達到20%時,可運輸1000多萬噸氫氣,約合5600多億度綠電,氫氣成本也會大幅度下降。
與此同時,4月10日,中國石化宣布,“西氫東送”輸氫管道示范工程已被納入《石油天然氣“全國一張網”建設實施方案》,標志著我國氫氣長距離輸送管道進入新發展階段。
為什么要“西氫東送”?
自2022年以來,多家公司密集傳來布局輸氫管道建設的消息。未來,隨著產業布局逐漸完善,輸氫管道技術有望提升。那么我國為什么要從西部往東部運輸,不就地生產,避免長途運輸呢?
目前,我國東部地區也是有氫氣資源的,但是這些氫氣大都是石化企業的工業副產氫氣,也就是工業生產中附帶生產出來的氫氣,雖然在使用的時候是無污染的,但是在生產氫氣的時候是會產生一定的碳排放,因此這些氫氣也被業內叫做灰氫。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孫仁金表示,“我們國內的氫基本上99%都是灰氫,碳排放比較嚴重,并且成本也比較高。如用光伏或者風電設備取得的電,對水進行電解生產出來的氫,就是沒有任何污染的綠色氫氣。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國西部地區無疑是首選,在那里風、光資源豐富,可再生能源發電發展迅速?!?/span>
但如何更高效便捷地把我國西部的綠氫運送到東部市場需求旺盛的區域,一直是制約綠氫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如果采取汽車運輸,那么輸氫成本最終會占到終端售價的40%至50%。過高的成本會讓氫在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加快氫氣管道建設同時發展混合氫氣運輸
截至目前,我國氫氣管道長度仍然落后于發達國家,建設進度較慢,目前國內總里程僅400公里,在用的管道只有百公里左右。全球氫氣輸送管道總里程已超過5000km,美國輸氫管道總里程已超過2700km,排名第一,歐洲氫氣輸送管道長度也達到1770km。因此,專家告訴記者,一方面要加快氫氣管道的建設,一方面利用現有的天然氣管道進行混合氫氣運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氫能的應用愈發廣泛。特別是在國家頂層政策指引下,氫能產業尤其是氫燃料電池汽車獲得較快發展。未來,氫能產業鏈從產業規模到成本成效都將取得顯著提升。